

垃圾分類是對垃圾收集傳統方式的改革、是對垃圾進行有效處理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隨著“垃圾分類”“無廢城市”等政策在全國各地的推進實施,進行垃圾分類可以減少垃圾處理量和處理設備,降低處理成本,減少土地資源的消耗,具有社會、經濟、生態等多方面的效益。
↑ 全國各地垃圾分類開展
生活垃圾處置關鍵要做好干濕分類
以上海為例,上海將廚余垃圾、餐廚垃圾等統稱為“濕垃圾”。
當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處置方式,垃圾分類首要的是干濕兩分法。濕垃圾如果與其他生活垃圾混合存放,濕垃圾容易變質、腐爛、滋生病菌,在垃圾收集、運輸和末端處理過程中成為污染源;填埋時還會滋生蚊蠅,產生臭氣和滲濾液,焚燒則會影響熱值,產生二噁英等。
濕垃圾分離出來后,可以減少填埋場滲濾液,降低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理運行成本;垃圾總量減少,也使垃圾填埋場壽命延長。對垃圾焚燒廠而言,不僅降低了滲濾液處理成本,而且優化了焚燒垃圾的組分,提高了垃圾熱值。
垃圾末端處理方式
目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置方式主要有3種:衛生填埋、焚燒發電和堆肥。
1.衛生填埋
衛生填埋的處理方法具有技術可靠、操作管理簡單、不需要進行后續處置、處理量大、對垃圾成分沒有嚴格要求、 投資運營成本較低等優點。
缺點在于土地占有量大,垃圾填埋并未使垃圾減量,對于大量的生活垃圾需要巨大的填埋場地,以致新建填埋場選址困難;其次填埋場發生環境污染風險大,生活垃圾填埋場并未對污染源進行有效的處理,隨著堆存量的增加和時間延長,容易造成泄漏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等周邊環境;同時填埋場容易產生甲烷等氣體;而且填埋場的生活垃圾經過多年后容易礦化,礦化后的填埋場復墾困難,再次進行處理更困難。
2.垃圾焚燒發電
在“垃圾圍城”日益嚴峻的形勢下,垃圾焚燒發電作為“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置生活垃圾的最佳方式,引起國家高度重視與關注。根據今年年初出臺的《“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十三五”期間,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總投資約2518.4億元;到2020年城鎮生活垃圾垃圾焚燒處理能力要占總無害化處理能力的50%以上。
垃圾焚燒具有占地少、減量多、能源可利用等優點。但前期建設投資大,運行成本高昂,政府部門負擔較重。其次制約垃圾焚燒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污染物排放問題,如不進行嚴格的控制和處理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對動物及生態造成破壞。因此垃圾焚燒肯定是需要的,關鍵不在要不要燒,而在怎樣燒。
2020年1月1日起,《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自動監測數據應用管理規定》(簡稱《管理規定》)將正式實施。按照規定,垃圾焚燒廠應安裝使用自動監測設備,并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聯網。自動監測數據可以作為判定垃圾焚燒廠是否存在環境違法行為的證據。新規實施后,全國400余家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將全部向社會公開5項常規污染物排放數據。
↑ 點擊圖片拉大查看:垃圾焚燒發電工藝流程
3.堆肥
堆肥法處理生活垃圾是指憑借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在人工控制條件下,將生活垃圾中有機質分解、腐熟、轉換成穩定的類似腐殖質土的方法。堆肥處理的原理大致可分為厭氧性發酵和好氧性發酵兩種。
厭氧性發酵是使垃圾減少或者完全隔絕與空氣接觸,利用厭氧菌分解有機質,產生二氧化碳、水、甲烷和腐殖質土的過程。
好氧性發酵是用翻堆、強制送抽風,以好氧菌分解有機質使其穩定的方法,產物為二氧化碳、水和腐殖質土等。
堆肥是處理餐廚垃圾最有效的方法。城市生活垃圾中,餐廚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各占1/3左右。可回收垃圾通過各階段的回收基本能夠得到綜合利用。如果再把分類出的餐廚垃圾很好地回收利用起來,可以減少一半的垃圾處理量。
↑ 廚余垃圾-厭氧性發酵處理
↑ 廚余垃圾-好氧性發酵處理
垃圾末端處理未來
垃圾處理的三個目標:即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為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推行垃圾分類收集。垃圾末端處置項目如何轉型升級,很大程度取決于源頭分類的實際情況。一部分垃圾作為可回收利用的資源,完全可以做到再回收利用。目前中國的垃圾處理多采用衛生填埋甚至簡易填埋的方式,嚴重污染環境。伴隨著垃圾填埋的主力地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未來垃圾焚燒和濕垃圾專門處理也將迎來巨大的市場機會。
垃圾分類后減量化效果明顯,剩余垃圾焚燒可以發電、供熱或制冷。垃圾中的其他物質也能轉化為資源合理利用,通過微生物發酵等方式達到無害化處理。
目前,我國的垃圾處理市場已經從導入期進入到成長期,并正向成熟期邁進。隨著環境問題逐漸被重視,節能、環保成為各國的發展主題,已經開始為垃圾處理提供產業發展的機會。垃圾焚燒和濕垃圾處理需求凸顯。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和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作者刪除!本頁面宣傳內容、活動政策具有時效性,具體請咨詢客服!